六年级下册二单元作文:刀杆节
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:一是“下火海”,二是“上刀山”。下火海,即“洗火澡”,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。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作文,欢迎大家阅读!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!
篇一:刀杆节
“刀杆节”是僳僳族人民一年一度的传统体育节日,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。
每年的这一天,人们都穿上节日的盛装,成群结队地来到“刀杆节”会场,观看“上刀山,下火海”活动。
几声火枪响过之后,首先七八名“香通”(上刀杆表演者)为众人表演“跳火舞”。他们上身裸露,光着脚,模仿各种禽兽动作,在一堆一堆烧红的木炭上,来回跳动,还不时抓炭火在身上揩抹,圆浑的火球在手中翻滚、搓揉,而他们却毫不在意。经过火的洗礼,意味着在新的一年里消除各种灾难。
会场中央,矗立着二根约20米长的粗大木杆,木杆上绑有36把锋利的长刀,刀口向上,银光闪闪,形成一架高得让人生畏的刀梯。就在人们敬畏担忧之时,上刀杆必不可少的祭祀开始了,几个穿着红衣裳,头戴红包头,光着脚的勇士,健步来到刀杆下,跪在一幅古代武将画像前,然后双手举杯过头,口中念念有词,接着将酒一饮而尽。然后,他们纵身跃起,轻盈敏捷地爬上刀杆,双手握住刀口,双脚踩着刀刃,鱼贯而上。
最先爬上顶端的人,还要作高难度倒立动作,燃放鞭炮。几千名观众仰首观望,不时爆发出阵阵喝彩声。
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“刀杆节”,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僳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。
每年这天,练武者苦练本领,传授先进功法。于是代代相传,形成刀杆节。节日这大,儿十里内外的僳僳族群众,穿着节日的盛装,从四方八面汇集到羊肠河畔的刀杆场。在夜幕降临大地时,刀杆场上的里里外外燃起许多火堆。忽然,广场中央燃起的四个大火堆的熊熊烈火腾空而起,照射春满场的人群。接着鋩锣当当响,刀杆场上的人们互相拉起手来,围着明亮的火堆,跳起轻快的三弦舞。当场上四堆烈火燃得只剩下红红的火炭时,活动的主持者宣布“跳火海”开始。这时,五个赤着双脚的骠勇汉子立即闯入场上的火海,在里面不停地弹跳,急促的脚步踩起无数的火花四处飞溅,好似飞逝的流星。
接着,闯火者以闪电般的速度,个个手棒通红的火炭,分别在脸上和身上擦洗,然后又让火球在他们手中飞炔地翻滚、搓揉。围观的群众时而欢快,时而紧张,时而赞叹,时而惊讶…迸进发出阵阵喝彩声。经过一阵紧张激烈的表演雌堆火炭被踩成碎粒,火焰已奄奄一息时,“跳火海”活动方告结束。第二天,刀杆场上竖起两根二十余米高的.红花树杆,树间交叉着三十六把刀刃朝上的长刀。晌午时刻,欢乐的人群再次挤满广场。随着主持者一声令下,锣鼓喧天,鞭炮齐鸣,昨晚“跳火海”的五名雾大头戴蓝布帽,身装大、红袍,赤脚冲至刀杆树下,各自斟满一杯壮胆酒一饮而尽。随即纵身跳上刀杆,双手紧抓上层的刀面,赤脚斜踩于下层锋利的刀刃上,运用平时练就的气功本领撑着脚掌,手脚交替,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。当勇士们登上高高的杆顶时,场上簇拥的观众,个个瞠目结舌,并爆发出热烈的欢呼声。
僳僳族农历二月八日的刀杆节,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僳僳族施以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。僳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,并用上刀山、下火海等象征仪式,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。刀杆节这天,几名健壮男子先表演“蹈火”仪式。他们赤裸双脚,跳到烧红的火炭堆里,表演各种绝技。第二天,他们把磨快的36把长刀,刀口向上分别用藤条横绑在两根20多米高的木架上,成一刀梯。表演者空手赤足,从快刀刃口攀上顶端,并在杆顶表演各种高难动作。如今,这项惊险的传统祭奠仪式,已演变为僳僳族好汉表演绝技的体育活动。
篇二:刀杆节
大家是否听说过刀杆节呢?这是我的家乡云南腾冲的傈僳族特有的节日,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一样的气魄和民族风情,且听我慢慢道来。
刀杆节有两项主要内容:一是“下火海”,二是“上刀山”。下火海,即“洗火澡”,在二月初七晚上举行。意为洗去污浊,上刀杆才没有危险。傍晚来临,几千傈僳族人身着五彩缤纷的民族服装,在平地上燃起一堆堆巨大的篝火,男女老少围着熊熊烈火“跳嘎”欢唱。待柴火燃成红彤彤的火炭时,一群身着红装赤着双脚的壮汉,豪饮数碗壮怀酒,在一阵紧锣密鼓声中大吼一声纵入“火海”。他们在火海中跳跃、翻滚,跳动的双脚溅起万千红亮的火星,使人眼花缭乱。继而,又见他们双手捧起通红的炭火,在脸上擦洗、搓揉,进行火的“洗礼”,然后又从火堆中捡起烧得通红的铁链你拉我扯。表演者履“火海”如走草地,抓“火球”如戏玩具,使观众不敢相信这是真的。跳过火海后,身着节日盛装的傈僳族男女又继续跳嘎、对歌,直到东方发白。
第二天,即二月初八中午,是更令人惊心动魄的上刀杆(即上刀山)活动。它比“下火海”场面更大,气氛更为壮烈。这一天,到处人山人海,一群群傈僳族小伙子磨刀霍霍,然后将36把或72把锋利无比的长刀做横档,绑在二十多米长的两根粗木杆上,再把它竖立起来,一头栽到地上,一头直捣云天,远远望去,就如同一架直通云天的天梯。当作梯档的利刀,刀口向上,寒光闪烁。正午时刻,一声炮响,锣鼓齐鸣,十几个身着民族服装的傈僳族汉子来到梯下,赤手抓住刀锋,赤脚登上刀刃,迅速而镇定地一个接一个往上攀登,一二百斤重的身躯在寒光闪闪的刀口上,如履平地一般。这时观众提心吊胆,屏住呼吸,目瞪口呆,浑身出冷汗。有的闭上眼睛,不敢再看。在紧锣密鼓声中,几副刀杆上的傈僳族汉子陆续登上了半空中的梯顶。此时演出进入了高潮,达到白热化程度。只见他们一个个凌空打倒立跟头,表演各种惊险动作。然后取下插在梯顶的小红旗,顺东西南北五个方位下投插在地上。接着,他们又在空中鸣放鞭炮,令观众欢声雷动,令群山发出回响。
说起刀杆节的来历,还是十分感人的。明朝中叶,外族侵扰腾冲边境,多少身强力壮的傈僳族青年被杀戮,多少孤苦无依的老人被逼死。自公元1441年开始,朝廷派兵部尚书王骥先后三次率兵约35万人进行征讨,最终在傈僳族人民的配合下,打败了外族,而王骥却在二月初八这一天被奸臣用毒酒害死。噩耗传到傈僳族山寨,男女老少无不捶胸顿足。为此,他们举行刀山敢上、火海敢闯的活动来纪念王骥,并将每年二月初八定为“刀杆节”。
改革开放后,上刀杆这项民族传统活动已经走出腾冲,走出云南,走向全国。它参加了在昆明举行的第三届中国艺术节,并先后到上海、海口、沈阳等地成功地进行了演出,受到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。报刊、广播、电视台对这一民族活动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,把它誉为“中国一绝”。